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

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
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

國語辭典


 1、疑行無成,疑事無功。

語出秦·商鞅《商君書·更法》。疑:猶豫。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,做事情優柔寡斷就不會取得什麼效果。這句話說明做事情要有決斷力。


2、技藝之士資在於手。

語出秦·商鞅《商君書·算地》。對於那些身懷技藝的人來說,他們的資產就在他們的手中的技藝。


3、善為國者,倉廩雖滿,不偷於農。

語出秦·商鞅《商君書·農戰》。偷:疏忽,放鬆戒備。善於治理國家的人,即使倉庫中堆積滿了糧食,也不會放鬆農業生產。


4、法者,所以愛民也;禮者,所以便事也。

語出秦·商鞅《商君書·更法》。所謂的法,就是用來保護人民的;所謂的禮,就是為人民帶來方便的


5、聖人苟可以強國,不法其故,苟可以利民,不循其禮。

語出秦·商鞅《商君書·更法》。聖賢的人治理國家,如果可以使得國家強大,就不會去沿襲之前的舊法。如果有利於百姓,就不會去遵循舊禮。


6、愚者之笑,智者哀焉;狂夫之樂,賢者喪焉。

語出秦·商鞅《商君書·更法》。愚蠢的人發笑的事情,正是聰明的人所感到悲哀的事情;狂妄之人高興的事情,正式賢達之人所擔憂的事情。


7、利不百,不變法;功不十,不易器

語出秦·商鞅《商君書·更法》。如果不能有倍的利益,就不要去變法;如果沒有十倍的功效,就不要去更換使用的器具。


8、地誠任,不患不財。

語出秦·商鞅《商君書·錯法》。如果土地被真正的利用,就不必擔心不會產生財富。


9、蠹眾而木折,隙大而牆壞。

語出秦·商鞅《商君書·修權》。蛀蟲太多,樹木一定會折斷,縫隙大了,牆體一定會倒塌。


10、國富而貧治,曰重富,重富者強;國貧而富治,曰重貧,重貧者弱。

語出秦·商鞅《商君書·去強》。國家富有而按照貧窮時候的治理方式來治理,這樣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富有,國家就會變得強大;國家貧窮而按照富有時候的治理方式來治理,那麼國家會越來越窮,國家就會變得弱小。


《商君書》中找到什麼治國之道


《商君書》有五大要點:


第一,以弱去強,以奸馭良。儒家讓君子充當道德模範,讓君子帶小人,社會往上走;商鞅的思想則相反,他要以奸治民,用現代說法就是「痞子為王」、「特務治國」。

 

第二,一教,就是國家只有一種教育。統治者不是不讓人民不受教育,而是讓人民只能受一種教育,只能接受一種定論。教育由官府全面壟斷,不許民間有「私學」,教育是官家的洗腦工具,而不是開啟民智的視窗。

 

第三,剝奪個人資產,造成無恆產、無恆心的原子化的社會。這樣,所有人都必須靠國家吃飯,在國家之外,既找不到工作機會,也無法從事生產活動。勞動者本人淪為國家的資產和國家的奴隸。

 

第四,辱民、貧民、弱民,以利於君主統治。商鞅將國家的強弱與人民的強弱對立起來:國家必須強大,人民必須卑弱;若人民自強,國家就衰落。商鞅想方設法讓人民處於愚蠢、孱弱、窮困的境況中,君王就可以如臂使指地驅使和控制人民。

 

第五,殺力,即發動戰爭。戰爭對統治者有兩個好處:首先,率先發動戰爭,使戰爭在別國國土上打,既破壞別國的經濟,又殺死別國的有生力量;其次,戰爭讓本國豪強之民成為炮灰,剩下的全是聽話的民眾。毛澤東將國民黨投降軍隊送入韓戰的絞肉機消滅掉,就是受其啟發。



何為法術勢三者並重?



“法者,令刻於官府。”

“刑,施於黎庶,謹守法度者,予以褒獎。”

“觸法犯律者,懲前斃後。”

“此正是國之安定所依循也。”

“術者,依才授官,察查臣職,生殺予奪,駕馭人心,此君主必掌之權也。”

“勢者,以君王之勢,威服百萬臣民,使其令行禁止,不生異心。”

“君無術,則易受蒙蔽。”

“國無法,則百業不興。”

“王無勢,則臣民必亂。”

“故為君王者,若以法治國,法術勢兼備,則王天下不遠矣。”


李斯:諫逐客書


臣聞吏議逐客,竊以為過矣。昔穆公求士,西取由余于戎,東得百里奚于宛,迎蹇叔于宋,來邳豹、公孫支于晉。此五子者,不產于秦,而穆公用之,并國二十,遂霸西戎。

孝公用商鞅之法,移風易俗,民以殷盛,國以富強,百姓樂用,諸侯親服,獲楚、魏之師,舉地千里,至今治強。惠王用張儀之計,拔三川之地,西并巴、蜀,北收上郡,南取漢中,包九夷,制鄢、郢,東據成皋之險,割膏腴之壤,遂散六國之眾,使之西面事秦,功施到今。

昭王得范雎,廢穰侯,逐華陽,強公室,杜私門,蠶食諸侯,使秦成帝業。此四君者,皆以客之功。由此觀之,客何負于秦哉!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,疏士而不用,是使國無富利之實,而秦無強大之名也。

 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隨和之寶,垂明月之珠,服太阿之劍,乘纖離之馬,建翠鳳之旗,樹靈鼉之鼓。此數寶者,秦不生一焉,而陛下說之,何也?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,則是夜光之璧,不飾朝廷;犀象之器,不為玩好;鄭、衛之女不充后宮,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,江南金錫不為用,西蜀丹青不為采。

所以飾后宮,充下陳,娛心意,說耳目者,必出于秦然后可,則是宛珠之簪,傅璣之珥,阿縞之衣,錦繡之飾不進于前,而隨俗雅化,佳冶窈窕,趙女不立于側也。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,而歌呼嗚嗚快耳者,真秦之聲也;

《鄭》、《衛》、《桑間》,《韶》、《虞》、《武》、《象》者,異國之樂也。今棄擊甕叩缶而就《鄭》、《衛》,退彈箏而取《昭》、《虞》,若是者何也?

快意當前,適觀而已矣。今取人則不然。不問可否,不論曲直,非秦者去,為客者逐。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,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。此非所以跨海內、制諸侯之術也。
  臣聞地廣者粟多,國大者人眾,兵強則士勇。是以泰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擇細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卻眾庶,故能明其德。是以地無四方,民無異國,四時充美,鬼神降福,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。

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,卻賓客以業諸侯,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,裹足不入秦,此所謂“借寇兵而赍盜糧”者也。

夫物不產于秦,可寶者多;士不產于秦,而愿忠者眾

今逐客以資敵國,損民以益讎,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,求國無危,不可得也。(泰山 一作:太山)



韓非子

1、長袖善舞,多錢善賈。


【感悟】出自《韓非子·五蠹》篇。賈指的是經商,做買賣。這兩句話的意思是:袖子長了好跳舞,錢財多了好經商。

比喻有所憑藉,事業容易成功。現在可用於比喻無論做什麼事,都要具備一定的條件,可資憑藉的條件越多越完備,事情就越容易做好。

2、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。

【感悟】出自《韓非子·五蠡》篇。常可就是長久被人們認可的成規慣例。這兩句話的意思是:聖人不期望照搬古法,不死守陳規舊俗,而是根據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,進而制定相應的政治措施。

這兩句體現了韓非主張變革的進取精神。如果頭腦僵化,一味照搬過去的條條框框,而不思變革和創新,那是辦不好事情的。


3、矜偽不長,蓋虛不久。


【感悟】出自《韓非子·難一》篇。大意是,欺騙性的自我吹噓,不要很長的時間就會被識破;掩蓋真相弄虛作假,不要多久就會被揭穿。

這是對自我吹噓、弄虛作假的至誠忠告。如果違反客觀事實自我吹噓,弄虛作假,必定會被事實揭穿,被民眾識破。雖然時代更替,歲月流逝,但韓非的思想今天聽來仍然振聾發聵。

4、世異則事異,事異則備變。

【感悟】出自《韓非子·五蠡》篇。大意是:世道不同了,事物改變了,處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應變化。

客觀事物的運動、變化是絕對的,政策和策略也應該隨時而變。不論任何方法、措施都是針對某種特定的情況而制定的。沒有不變的情況,也就沒有不變的方法、措施。


5、治強生於法,弱亂生於阿。

【感悟】出自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下》篇。冶強指的是國家太平強盛。弱亂就是國家紛亂衰弱。阿就是不公正,偏袒的意思。這兩句話的大意是,國家太平強盛得力於法治,國家紛亂貧弱是由於執法的不公正。

只有實行法治,以法治國,社會才會安定,人民才能遵法守法。相反,若貪贓賣法,舉事不公,阿曲權貴,人民自然不服。

6、夫嚴家無悍虜,而慈母有敗子。

【感悟】出自《韓非子·顯學》。這兩句大意是:有嚴厲家長的家庭里沒有兇悍暴戾的奴僕,而溺愛子女的慈母卻慣壞了不肖的敗家子。

如果實行嚴刑峻法,那麼人人畏法不敢犯事,故可以禁止暴亂,若實行儒家的厚德仁政,人就有恃無恐,則難以制止亂事。對法家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可以批判地繼承。


7、刑過不避大臣,賞善不遺匹夫。

【感悟】出自《韓非子·有度》。這兩句大意是:懲罰有罪行的人,不能因是高官顯宦而迴避;獎賞有功勞的人,不能困是小民百姓而遺忘。

韓非主張以法治國。認為賞罰對官對民都應一樣,不論上下貴賤都要一視同仁,該賞就賞,該罰就罰,賞罰得當,公正嚴明,這樣才能取信於民,使百姓樂於奉公守法。

8、右手畫圓,左手畫方,不能兩成。

【感悟】出自《韓非子·功名》。這幾句的大意是:一個人右手畫圓形,左手又要畫方形,那麼一定不能同時畫好兩種形狀。

人不能同時用兩手畫出兩種形狀不同的圖畫,說明心無二用。此名句的深層意義是在強調治學或做事要用志不分,專心不二。


9、冰炭不同器而久,寒暑不兼時而至。

【感悟】出自《韓非子·顯學》。這兩句大意是:冰塊與炭火不能放在一個容器里,嚴寒與酷暑不能在同一個時間來到。

這兩個比喻說明,互相矛盾和敵對的學說,不能兼收並蓄,不能同時用來治理國家。後世形成「冰炭不相容」的成語,用來形容兩種事物完全對立,矛盾尖銳,有你無我,不可並存。

10、宰相必起於州部,猛將必發於卒伍。

【感悟】出自《韓非子·顯學》。這兩句大意是:宰相一定從基層州部興起,猛將一定從基層卒伍發端。

這兩句用於強調國家的文臣武將,特別是高層拔的官員和將領,一定要從有基層實際工作經驗的人中選拔。否則處理政務,領兵作戰就可能是紙上談兵,耽誤國家大事。


11、狡兔盡則良犬烹,敵國滅則謀臣亡。

【感悟】出自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下》。這兩句大意是兔子死了,再也用不著獵狗,就把獵狗煮吃了;敵國滅亡了,謀臣再也用不著了,就把謀臣害死。

《史記·越王勾踐世家》有「蜚鳥盡,趕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」,《論衡·定賢》有「高鳥死,良弓戴,狡免得,良犬烹」,和這兩句意思相似。

12、不吹毛而求小疵,不洗垢而察難知。

【感悟】出自《韓非子·大體》。這兩句大意是:不要吹開皮上的毛髮去尋找其間的小疤痕,不要洗掉污垢去細察難以知曉的毛病。

韓非子以兩個通俗易懂的比喻,說明古代顧大體者不察尋細微,陷人以罪。現在可借用來說明在處理人際關係中,無論對待上級或下屬,都要看大體,看主流,對同志持寬容的態度,不可故意地挑剔別人的缺點、過錯,構人以罪。成語「吹毛求疵」即由此而來,亦作「吹毛求瑕」。


13、糟糠不飽者不務粱肉,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繡。


【感悟】出自《韓非子·五蠹》。這兩句大意是:連糟糠都吃不飽的人,不會去尋求粱肉;連一件完整的粗布衣服都沒有的人,不會去期望有文采的錦繡。

韓非用這兩句話比喻國家制定的法令要為普通的百姓所懂,那些所謂高深的法令,連聰明的人也不懂,普通的百姓就更不懂了。這兩句可用於說明凡事要從實際出發,不可有過高的奢望。

14、布帛尋常,庸人不釋;鑠金百溢,盜跖不掇。

【感悟】出自《韓非子·五蠢》。尋常:古代長度單位,八尺為尋,倍尋為常。這幾句大意是:普通的布帛雖然僅有「尋」、「常」那樣長,一般百姓不肯丟手;熔化灼燙的金子多達百鎰,連最貪心的盜跖也不敢去拾取它。

韓非為了說明「罰莫如重而必,使民畏之」的道理,實行嚴刑峻法,如熔金燙手,最貴重的東西連最貪心的人都不敢輕拿妄取;沒有刑罰約束,人人有恃無恐,哪怕是最微薄的東西普通人也會爭奪不休。

15、目失鏡,則無以正鬚眉;身失道,則無以知迷惑。

【感悟】自出《韓非子·觀行》。這幾句大意是:眼睛失去了鏡子,就無法修面剃鬚;立身失去了政治原則,就無法辨清是非曲直。

以目失鏡就無法刮臉剃鬚為喻,說明身失道就不辨是非的道理,強調了立身行道的重要意義。





攻權:
戰不必勝,不可以言戰;攻不必拔,不可以言攻。不然雖刑賞不足信也。信在期前,事在未兆,故眾已聚不虛散,兵出不徒歸,求敵若求亡子,擊敵若救溺人。


秦王賦:67



天有大命,人有大命。夫香美脆味,厚酒肥肉,甘口而病形;曼理皓齒,說情而捐精。故去甚去泰,身乃無害。權不欲見,素無為也。事在四方,要在中央聖人執要,四方來效。虛而待之,彼自以之。四海既藏,道陰見陽。左右既立,開門而當。勿變勿易,與二俱行,行之不已,是謂履理也。夫物者有所宜,材者有所施,各處其宜,故上下無為。使雞司夜,令狸執鼠,皆用其能,上乃無事。上有所長,事乃不方。矜而好能,下之所欺。辯惠好生,下因其材。上下易用,國故不治。

夫道者、弘大而無形,德者、覈理而普至。至於群生,斟酌用之,萬物皆盛,而不與其寧。道者、下周於事,因稽而命,與時生死。參名異事,通一同情。故曰道不同於萬物,德不同於陰陽,衡不同於輕重,繩不同於出入,和不同於燥溼,君不同於群臣。凡此六者,道之出也。道無雙,故曰一。是故明君貴獨道之容。君臣不同道,下以名禱,君操其名,臣效其形,形名參同,上下和調也。




公孫鞅曰:「前世不同教,何古之法?帝王不相復,何禮之循?伏羲神農教而不誅,黃帝堯舜誅而不怒,及至文武,各當時而立法,因事而制禮。禮法以時而定,制令各順其宜,兵甲器備各便其用。臣故曰:『治世不一道,便國不必法古。』湯武之王也,不循古而興;殷夏之滅也,不易禮而亡。然則反古者未可必非,循禮者未足多是也。君無疑矣。」

「道」:方法;「便」,讀變,有利於的意思。這句話的意思是:治理天下不要拘泥於一種方法,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能效法古人。我們可以看出,「治世不一道」和「便國不法古」強調的是一個道理,就是治國理政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,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。


君王之法

 道不同於萬物,君不同於群臣,唯有推行君王之法,天下方可大治,人生而好利惡害,事故賞罰可用,依法為本,編著於圖集,設立於公府,布之于百姓,刑過不避大臣,賞善不遺匹夫,此商君之法也,然商君之法,出自於臣下,而非君王之法。 


何謂君王之法? 

君王之法,在勢與術,飛龍乘雲,騰蛇遊霧,雲罷霧霽,龍蛇之屬,就與蚓蟻同矣,故君王不能失其勢。

堯為匹夫,不能治三人,桀為天子能亂天下,權重位尊也。君王應善權柄,方能得其勢,權柄者,刑罰與德行也。

操術以禦下,所謂術,就是根據臣下的才能,給予相應的官職,使名實相符。君王握有生殺大權,籍此考察臣下的德行,有功者賞,有過者罰。

大國的禍害在於,大臣權勢太重,小國的禍害在於,近臣太受寵信,此乃六國的通病。做君王的,要像劈削樹木一樣治理國政,不能使枝葉過於茂盛,樹木的枝葉茂盛,君王將受蒙蔽。

君王所謂的勤政,並非像臣子那樣,沐風櫛雨,事必躬親。君王應善用自己的權勢,若電若雷。

《詩經》

君子于役,不知其期。曷至哉?
雞棲于埘,日之夕矣,羊牛下來。
君子于役,如之何勿思?

【古話今談】
那個人在外行役,不知道何時才是歸期。到底什麼時候他才會回來?群雞已經進入窩裡休息,一天匆匆過去又到了黃昏,羊牛也慢慢下山準備回家。在外頭服役的那個人啊,怎麼才能不想念他呢?
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標籤

總網頁瀏覽量

Translate

Popular Posts

Blog Archive